欢迎来到 人道堂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专业的心理服务

论婚姻的本质
2015-06-30 12:59:29   207次阅读   
钱忠书把婚姻描述为围城,说里面的人想逃出来,外面的人想冲进去。其实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了生死搏斗才得以脱身,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囚禁到另一座围城,显得甚为无奈。究竟这围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为何如此这般神秘?

在远古时代,人类进化伊始,人类沿袭了其它动物的本能,性活动也杂乱无章,甚至近亲乱伦也随处可见,性活动也公开地在群体间进行,因人类不象动物只有在排卵的时候才发情,他(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性交,且有较高的欲望,为争夺性伴侣,性活动曾是一片混乱,因人类的IQ高,能制造工具,制造武器,故争夺性伴侣的战斗异常血腥,人类种内的相互残杀使种族濒临灭绝,随着人类的进化,极度混乱导致了规则的产生,用一种机制将性活动规范化,将性活动规范在相对固定的性伴侣之间,这就是婚姻习俗和制度的雏形。就好象十字路口的来往车辆,你争我夺,争先恐后,造成交通瘫痪,一片混乱,最终就发明了红绿灯,红绿灯轮流放行其实就是规则,对大家都有利。而体现性伴侣固定的婚姻习俗可以避免混战,婚姻习俗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沿袭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是迫不得已的产物。

人类婚姻习俗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缘由,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有赋予某些东西以象征性意义的能力,两性的结合被看作是两个不稳定的生命个体融合成一稳定生命的过程,性爱的对象很自然被认同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得到后当然不愿让给别人,若被别人霸占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别人掠夺,故会誓死捍卫,这种对性的独占本能导致了占有欲的形成。占有欲是婚姻习俗得以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力。

人类为了实现自我,发明了爱,赋予性以爱的意义,爱是需要对象的,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就没有爱的对象,体现性伴侣固定、能够酝酿爱情的婚姻习俗也就应运而生。

人类在婴儿期独立生存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弱的,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站立、行走,甚至独立生活,而人类则不能,他(她)需要长期的抚养和教育。这就要求生命的制造者要承担抚养的责任,但是母亲在生产过后身体极度虚弱,需要休息,本身也需要照顾,这就要求另一方要承担起这一义务,这也是双方契约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原因。

人类的真爱也体现在对子女的爱,在对子女的无条件的奉献中体现着爱的最高境界。他(她)必须知道哪一个是自己亲生的,他(她)的无条件的爱才可得以实现。性伴侣必须相对固定,性爱双方才可知道哪个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也是婚姻习俗或制度产生的原因。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明了婚姻这种装置,约束着人类的性行为,只有婚姻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安装上去了以后人类的性活动才变得合理合法,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始时是以一种习俗的形式存在,即在局部地方在局部群体中举行特殊的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即可以洞房花烛。这种仪式代表着某种意义,它向周围的人群表达一种信息即你们两个已经安装上了婚姻装置,可以合法性交,大家已经知道也已经承认你们了。这种仪式是公认的规则,群体的力量规范着这种规则,大家都必须遵守,若违反这种规则就要接受惩罚,如被发现有婚外性关系就要被浸猪笼。但这种仪式只能是局部的,随着人类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部的仪式已不能满足广而告之、普遍承认的要求,所以这种婚姻习俗逐步演变形成法律制度,变成一种国家机器,这就是婚姻制度——婚姻法。

基于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每个人都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与自己结合,若真的如愿以偿,二性得到中和,达到饱和稳态,这种婚姻最稳固,任何第三者的诱惑都不起作用,因性与情感势能均已因两性的完美结合而中和释放,无多余的性与情感势能存在,婚外恋动机不能产生,这种婚姻体现真爱,真爱不需约束,因为永远地拥有对方,抵御诱惑符合他(她)的利益。

但多数情况下,要找到自己完全认同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多数人会基于年龄、职业、收入、住址、房屋、财产、性格、身高、相貌等诸多现实因素的考虑,权衡一番,最后将就地找个可以接受的对象结婚。这样的婚姻就易失衡,这时就需要婚姻习俗和制度来约束,让两性的结合通过民俗或法律加以巩固、整合,通过约束来端正双方的行为,当两性关系出现裂痕时婚姻习俗和制度可以提供修复的缓冲地带。

有些人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为了避免被半桶水的婚姻约束,选择独身,为自由不要婚姻。

专家推荐全部

蒋心平

【高级】专家级咨询师

2008年6月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结业,中科院心理所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职研修。2009年6月中科院心理所EAP中心签约咨询师。 主要努力方向:EAP(员工心理援助)、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服务对象:医院、中小企业。
张小琼

【高级】加盟咨询师

国家心理督导师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首批心理督导师讲师,国家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 华人分析家协会高级专员,中国音乐治疗师协会副主任,成都市教委心理辅导员培训教师, 卫生部抗震救灾心理医疗干预队队长,CCTV12《心理访谈》特邀专家,四川电视台特邀专家,四川电台高考咨询专家 , 《成都晚报》心事栏目特邀专家。 四川广播电台《高考百家谈》、成都晚报《成都心事》等众多知名心理栏目。在“512”抗震救灾中担任卫生部心理医疗干预队队长,组织 派遣心理援助队伍赶赴重灾区;带领国内外专家为北川政府攥写《北川心理援助可持续发展方案》;至今仍服务于北川擂鼓镇板房区和擂鼓小学。 2008年11月,统领两批“北川干部心灵之旅”珠海行的活动,中央电视台连续跟踪拍摄报道;2012年3月,受邀做客CDTV-1《金沙讲坛》心理点评专家。
刘鹏

【中级】签约咨询师

大学本科学历。陕西省心理学会会员。2005年5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咨格证书,2007年12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2007年9月应邀参加了陕西第七届精神卫生大会和西部第一届精神卫生大会;2008年4月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心理咨询师大会。先后参加李子勋、杨风池心理咨询师高级督导班学习培训。2005年以来,一直兼职从事心卫生保健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咨询经验。 职业理想: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热爱心理理咨询事业,愿意为推广心理咨询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惑的朋友早日走出困境。 格言:呵护生命,从心开始。 主要咨询方向:发展咨询、婚恋家庭、亲子教育等。 咨询风格:尊重,理解,关怀。 咨询寄语:聆听您的心声,解开您的心结,引导你的心路,共筑你的心园。
林榕发

【高级】专家级咨询师

林榕发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国医堂心理医师;福建省情商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为福建中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方向)学科带头人,承担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 林榕发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先后编著《医学美学》、《中医美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老年健美》、等书,近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科普文章300多篇,参与电视广播等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宣传工作。 林榕发教授擅长发展心理咨询:青少年、中老年发展心理问题,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婚恋心理、心智开发、缓解压力、社会适应等等;障碍心理咨询与治疗: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成瘾性疾患、性心理等;机关企事业干部员工的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健康普查与档案建立;应激事件的心理干预与调适等等。
马春树

【高级】专家级咨询师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执业医师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 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美国催眠促进学院毕业 美国HMI认证催眠治疗师 美国NLP-WORLD认证NLP专家执行师 马春树生于196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分子病理研究。毕业后于北京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后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赴美,先后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做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edars-Sinai医学中心做神经科学博士后,专门从事抑郁症的治疗研究。后就读于美国催眠促进学院,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临床催眠治疗的理论方法与治疗手段,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催眠治疗技术的培训。现于美国催眠促进学院做住院治疗师。
段剑英

【高级】专家级咨询师

段剑英,女,1957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985年西安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年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2005年开始参加西安新育心理培训学校及艺术治疗、催眠、九型人格等技术的学习培训,现为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有多次心理咨询成功个案经历,以尊重、保密、敬业、助人助己、讲求实效为从业目标。 具有20年信访工作经验及宗教心理、宗教文化学习研究背景,电大教育心理学课程兼职教师,多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曾被授予|省级“巾帼文明岗标兵”称号。 主要接受咨询方向:个人信仰困惑,失眠症,各年龄段学生问题、妇女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及亲子关系,宗教与心理养生等。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